您現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教學園地 ? 學科資源 ? 正文
我的中學教育觀

大家都是中學老師,但是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中學是干什么的?中學的功能是什么?中學和小學、大學的區別在哪里?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做許多文章。我想中學除了具有一般的教育特點外,由于它的教育對象是中學生,就又有了一些獨有的特點。這就需要進一步追問:中學生在人的一生的生命發展中處于什么地位?是什么階段,他有什么特點?我們教育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教育的意義,性質和價值。

這里我想介紹深圳育才中學的一位語文老師嚴凌君的一些觀點。他編了一套書《青春讀本》,我給他做了一個 3 萬字的長序。我為什么花這么大力氣給一位中學老師做序了?而且這是我主動做的,這是為什么了,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能思考的一位老師。他提了一些有價值的理念。我很贊同他的一些理念。我下面說的既有他的理念,也有我的發揮。

他是這樣一種概念。他說成長之美,成長的感覺和成長的權力。他說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成長的時間,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所有動物中人是孕育期最長的動物。人的學習生存技能實踐最長。從出生到大學要幾十年的學習。所以成長什么意思了?就是在學習期間他的任務就是學習成長。然后再為社會做貢獻。而成長本身就是成長的美和成長的感覺。成長的感覺在外人看來是一種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喜悅。但是在自己看來是蛹蟲化蝶的那種痛苦,和新鳥破殼的那種掙扎。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成長的幸福,同時有成長的痛苦和成長的掙扎。他強調,學生,青少年在成長中他有成長的權力。什么成長的權力了,就是探索、發現和成長的權力。因為中學生他面對的是一個神秘的世界。他有一種赤字之心,一種好奇心。需要去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世界,那我們的教育要保留這樣的好奇心。保留這樣一種探索的欲望。而不要隨便的把他給抹殺掉,或者把這個權力給剝奪了。把學生好奇、探索、追求這樣一種權力給抹殺掉。所以他提出來要把屬于孩子的歡樂還給他?,F在的孩子天空越來越小了,他們沒有仰望星空的權力,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他整天被數不清楚的學習的壓力,數不清楚的書本壓著,他的眼睛里就是書,沒有一個仰望天空的權力,而仰望天空就表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一種追求。一種好奇。所以這里面一種尊重孩子成長的權力,探索的權力,追求的權力。這是他提的一個概念。

第二個概念他提出來,青春時代,他有獨立的價值。青春不僅是為成年做準備,不只是一個過度的階段。其實他學習的本身就有獨立的價值。因為這時的生活他是有最多的夢想,最純的情感,最強的求知欲,我記得有一個說法,說孩子不成熟,青年時期幼稚,不成熟。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成熟起來。但是我門常常把孩子青年時期的東西給破壞掉了。包括他的夢想,他的情感,他的求知欲,認為拋掉就是成熟。我們常說孩子你別做夢了,等哪天不做夢就成熟了,是吧?

引用法國的一位作家叫施懷德,他說青少年時期許多人都有過獅子般的雄心,但是當成熟后都像老鼠一樣活著。什么原因了,說他們成熟了。所以他給成熟下了一個定義叫貧乏、屈從和遲鈍。本來年輕時他是豐富的,到了成熟時貧乏了,本來是反抗的,成熟時屈從了,本來是敏感的,我們把他變遲鈍了。如果不尊重青年時的本身的價值。青春就是一種價值,教育變成把青春價值否定掉,消極掉,把他變成所謂的成熟。所以提出要敬畏青年,敬畏青春。要承認青春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是永遠的價值。

青春時期就是追求一種理想。我覺得概括的說叫青春精神,我覺得附中就有這種青春精神。青春精神是什么了?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喜愛事業的向往和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業的好奇心;由此貫穿了銳意的生命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遠不滿足現狀的一種批判創造的精神,簡單說就是一種獨立、自由、批判、創造,這就是青春精神。青少年時期中學生正好是這個時期,是他本能的這個時期。他本能的就有這種青春精神,而我們的教育要培育這種青春精神,使他成為終身發展的一個堅實的底子,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去戕滅這些、傷害這些青春的基本東西。讓他們所謂的成熟起來。實際上聯系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怎么認識青春,我們的對象年輕人有青春時期的特點。他還提出來精神生活有兩種,一種平面的生活,一種立體的生活。什么叫平面生活?就是指日常生活,它是受到具體的時空限制,是偏于物質的,是我們每天過的生活。他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還有一種生活是超越時空的,不受時空界限的,是一種精神空間。具體到我們的中學生對象來說,因為中學時期受時空限制更大,孩子么,主要就是學校家庭。他的第一生活蹩腳狹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第二生活給他擴大起來。第二生活,可以讀書,通過讀書來打破時空界限,使他過一種精神的生活。這是中學時代的特點。相對來講他的第一生活比較簡單,但是第二生活可以給他豐富起來。而中學的教育真是要訓導學生讀書,讀好書來打破時空的一個界限,來豐富他的精神生活。而為他一生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所以這樣三個概念:尋找權力的概念,青春獨立價值的概念,以及人的兩種生活,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概念。

這樣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學階段所擔負的作用。中學教育應當擔負起建造人的精神家園的這樣一個功能。人是需要有精神家園的,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校期間,讀書期間,你給他打下兩個底子,一個是終身讀書學習的一個底子;學習是終身的,但是中學是打基礎的時候,給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常說,你的語文教育如果使學生喜歡讀書,你的語文教學就成功一大半,給他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教會他終身學習的方法。再一個就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個精神的底子。這是一個方面,再有一個方面是,人老了以后,他可以回到中學來,像我就回來了,因為人老了他越來越想尋根。又想回到精神家園來,而最好的精神家園常常是中學。中學給人留下一個最純潔的東西。象我們這些校友老在一起聚會,有的時候不僅僅談附中,有時候在一起玩,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特別是附中這樣一所名校,他影響了人的一生。這個別的老師很難做到,能影響人的一生,這個在我理解這是一個主要的功能。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把中學美化的什么樣,中學老師有很多苦悶。雖然我是大學教授,可我多少還是能領會一點的。

下面念幾封信吧,是青年教師和我的通訊。

很多年前有一位剛從華東師大畢業后留在華東教書的年輕教師 , 他起先給我寫信說我一定會堅守崗位 ┅┅ 我說好,鼓勵他。過了幾年,他來信說:錢教授我無法忍受下去了。還有一位云南的教師和我說:我是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都不愿意當中學老師,特別是中學老師。他說教中學語文會把人教 的。他說當你還沒有 (無主觀,無創造力)時還有兩份良知者在中學當語文老師,你會痛苦不堪的,矛盾至極。還有我的好多師范的老師,他說好的老師是既有思想,又有口才的,最差的是兩者都沒有,中間的兩者取一,如果這樣是要有思想,我發現越有思想的老師并不適合在中學生存。后來我回信說,你不要走,中學本來有思想的老師不多,你走了,那孩子們怎么辦了?后來他最后一封信是我終于要走了,我很慶幸,也很失落。我就這樣離開了我所熱愛的教育事業。離開了我的理想,離開了恰恰需要我的這樣的老師的學生。最后寫的是錢老師我只想告訴你我要走了。我希望你能快樂的活著(他反過來安慰我)。因你是好人。我無力阻止別人對你的傷害,我只能說我尊重你,我愛你。我給他回信說。你說我是好人。就如同我的學生說我可愛一樣。都讓我開心,并且感到一種溫馨。我們都是普通人,遇到壓力時只能默默承受,看到他人受難也只能無言表示聲援。所以信中所說, 不知該說什么。 這個 不知該說什么 讓我深深感動。你終于走了,離開恰恰需要你這樣的老師的學生。我理解你又不免感到惆悵。但是相信你還是會關注中國的孩子,他們實在是太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了,相信這幾年的教師生涯對你今后的研究發生影響。職業可以變,心卻是可以不變。

我還有一封也是剛從大學畢業到中學教書沒有多久的老師。這個老師非常有思想,我很羨慕這個老師。他給我寫了一封非常沉重,也讓我感到震撼的信。他說盡管我認真的教書,但是我沒有做對任何事情。如此學生暑假過了以后,他們畢業后,我甚至會成為他們嘲笑的對象。盡管他們現在對我仍然很尊重。但是我仍然不得不相信現實將不費摧毀之力將撕碎我苦心建立起來的一切。這是一個巨大的冷漠,無動于衷。因此我也想起了同為人師的你,他說我知道你的課很受歡迎,你的著作都是暢銷書,但你的演講和著作在你的聽眾和讀者心中所引起的并非是一種痛感的共鳴。不過是一種快感的消遣。因為他們在社會中不滿,所以想聽你發表不滿,于是他們得到點快樂。他們是看客的群體,你不過是示眾的材料。事有大有小,你是如此,我站在講臺上也是如此。我常常感覺到,我在講臺上,中學生在看我,我是看客示眾的材料。面對中學生我也不希望喚起他們太大的痛感。力圖培養他們一點純美的情趣。一點對國家起碼的責任心,在小是小非上有一點獨立的判斷力。而我的處境如你在北大的尷尬一樣,在我們把他看著需要開化的觀眾的時候,他們把我們置于瘋子行列的前沿。本質上你的學生,你的讀者和我的學生都不乏心靈的善良。然而他們可能對我們產生喜愛和尊重,至少在理智上認可我們,但是他們不會有真正的行動。與這樣一個無動于衷的理智和行動相比,感情的親近又是一個多么脆弱的事情。這個老師很敏感,他提出一個根本的東西,像我們這樣理想主義的老師如何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我這樣回答他,其實你所說的我并非不知道,我早就清醒的看到,在我們這個充滿看客游戲的國度,一切嚴肅的努力和崇高的追求都會變成哈哈一笑。因此每次上課、演說,在興奮之余也會有種無聊感,但你的來信仍讓我震動。他再次讓我看清自己的真實處境。你剛上教學崗位,就有這樣的感悟,真讓我感到心酸。而中學生會成為看客,學生比老師,年輕人比老年人更懂世故,這個事實更加觸目驚心。

學生比我們世故的多,我可以再舉一個事實,來證實此說的并非夸大其詞。一位廣東的中學語文老師把學生寫的優秀作文編成一本學生的雜志寄給我,我看了非常感興趣,就寫信給他表達了我敬意和支持。但他來信告訴我說,在學校大多數老師和同學眼里,他是一個瘋子,有的人欣賞他,也只是因為他天真的可笑。他辦這個雜志,就有有關部門還找他談話。這大概就是你、我、他一切有理想的有思考的教師的共同命運。你說在中學里我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對此能夠理解,并深有同感。你說的對,我們讀者、聽眾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們現在成為看客,對我們的拒絕是社會教育的結果。而現實生活的邏輯,比我們在課堂上所講的思想文化的邏輯要有力的多,這幾乎是信奉教育至上的人的共同悲劇。因此當我們直面自己尷尬處境的時候,必須對自己的教育理想主義有充分的認識。中國所面臨的是整個社會的全面改造。離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單項的教育改革是很難奏效的。對這點我們必須有很清醒的認識。就一個有限的生命個體所發揮的就更加微弱。幾乎是不存在什么希望的。你說一個很渺小的教師,我們都是普通人,你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的。所以我們是只顧耕耘,而無法預知效果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尋求某種價值和意義。當時給這個老師寫信的時候,我正在編《新語文讀本》,其中有一篇,有這么一個情節: 童年生活結束了,其中一個孩子死了,在安葬的路上,其中的一個孩子,發表了演說。他說我們曾經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因此留下了一個世界上最崇高、最強烈、最艱苦的一個時代。以后我們將怎樣生活。生活很可能使我們當中許多人變成惡人,變成壞人。盡管這樣,但是我們仍然有一個神圣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那么這個壞人可能在臨刑之前,他會感到心里有點暖意。

我們的老師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成為孩子童年記憶中最美好的瞬間記憶價值。所以這有個概念,就是教師意義的全部意義和價值就在于使自己成為學生記憶中神圣瞬間的那樣一個價值。我在北大上課有這樣一個過程。在 80 年代,學生認同我的觀點,我和學生之間能產生共鳴。到 90 年代,他對我的那種信念不是很認同。但是還是喜歡我的課程。在畢業的時候,學生寫了一封信給我。他說錢老師我們非常喜歡你的課,我們所有同學都喜歡你的課。你的課顯示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告訴我們人可以那樣生活。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教學當作一種生命。一種充滿理想的,人可以那樣的生活。這個本身讓我們感動,這就是一種價值。以后我們不會像你那樣生活,但是你讓我們感到一種生命,一種價值。所以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教授他會對學生有一種精神上的輻射。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教師的價值。


136导航_福利导航,宅男福利,微拍福利,在线福利,福利视频 - 官方网站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